"DiTing4eqs"——谛听技术生态建设指定平台
以科技力量回应"大震之问",构建地震防灾减灾智能防线
一、目标与使命:以人之力,回应 "大震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的 "大震之问",是我国科技界与地震行业共同的必答题 —— 大震巨灾可能中断或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而20世纪以来我国70余万自然灾害死亡人口源于7级以上大地震,更让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成为守护生命的迫切需求。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时变地球物理场智能分析与模型研究使命导向学科组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北京求索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股力量,以 "回应大震之问、守护人民生命财产" 为初心,基于科技创新成果从 "谛听" 地震大模型起步,研发出:
- 灵石推理机
- 洛书知识库
- 河图可视化
- 萨德产品集
- 震见回溯器
构建成 "谛听技术魔方" 行业解决方案。始终致敬每一位 "用数据丈量大地脉动、用代码解析地层语言" 的地震监测预报一线人员 —— 正是研发团队与一线伙伴的并肩作战,让谛听技术生态从实验室走向实战,为防灾减灾筑起科技防线。
二、团队与伙伴:以人为核,凝聚创新力量
1. 核心研发团队:深耕地震科技的 "追光者"
谛听地震大模型/萨德产品集:由张贝博士、姚志祥博士联合主导,实现地震波模态大模型训练与分析就绪数据标准化,2024年11月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应用案例
洛书知识库:吴德孟软件工程硕士牵头构建,融合数字人交互技术,2025年先后在新疆、宁夏地震局完成地震科普数字人验收
河图可视化:张劭贤软件工程硕士团队引入 DAG 理念,2025年1月应用于云南地震数据融合系统,让业务流程 "一图尽览"
震见回溯器:赵明博士团队升级前震自动识别系统,2025年3月接入谛听亿级参数大模型试运行,助力前兆线索挖掘
灵石推理机:韩建成博士主导引入贝叶斯网络算法,2025年获中国地震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推动概率地震预报落地
谛听智慧盒子 / 智能终端:李永波博士、胡星星博士团队研发,2025年联合华为、中科曙光、阿里云推出地震大模型一体机,实现 "开箱即用"
2. 支撑与服务团队:连接科技与需求的 "桥梁"
北京求索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成果转化载体,团队成员深耕地震行业服务,为省局、中心站提供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设备升级与局所合作。
联系人:徐伟民(13691148589)、胡久鹏(15321532058),随时响应合作伙伴需求;
公众互动:关注 "求索深知" 公众号,获取团队动态、科普内容与技术资讯。
三、产品与服务:以技术温度,赋能地震业务
"谛听技术魔方"并非冰冷的工具集合,而是研发团队与一线需求深度结合的成果——我们坚持"技术领先不晦涩、管理高效易操作、业务支撑贴实战",让每款产品都承载"守护"的初心。
1. 技术能力维度:让数据处理更高效
谛听地震大模型
团队突破Transformer网络结构与MAE方法,首次获得地震波模态规模定律,支持0.1B-1.2B多规格参数适配,可本地化微调,2025年2月完成国家超算互联网SCNET推理服务上线,为数据处理提供底层智能引擎
萨德产品集
张贝博士团队打造SARD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多源数据生成标准化分析就绪数据,2025年6月基于S3存储开通API服务,为监测、预警、科研提供"即用型"数据支持
2. 管理助力维度:让业务规划更直观
洛书知识库
吴德孟硕士团队构建地震专业知识图谱,配套数字人交互系统,支持智能问答与知识科普,让台站信息管理、震例检索更高效,2024年4月发布地震科普大模型QuakeGPT
河图可视化
张劭贤硕士团队采用B/S架构开发,支持自定义流程编排与可视化大屏展示,2025年6月完成自主可控适配,让地震数据查看与业务决策更清晰
3. 业务支撑维度:让灾害防范更精准
震见回溯器(QIS)
赵明博士团队升级前震自动识别系统,支持亿级数据处理与单台定位,2025年可准实时产出前-主-余序列目录,帮助一线人员捕捉前兆线索
灵石推理机
韩建成博士团队引入AI大模型构建自动化指标库,结合贝叶斯网络优化预报参数,支持月度会商概率预报,为地震预报提供可操作依据
谛听智慧终端
李永波博士、胡星星博士团队推出DT410预警终端等设备,2025年3月通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测,实现秒级地震检测
四、平台声明:权威信息,源自团队匠心
本网站(http://www.diting4eqs.cn)为 谛听技术生态建设唯一指定平台,所有涉及谛听技术的标准规范、产品迭代、服务资讯及行业动态,均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核心研发团队与求索数智服务团队共同更新维护,同步 "求索深知" 公众号内容,确保信息真实、及时、贴合需求。
始终相信:地震科技的进步,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 "人" 的坚守 —— 从研发团队的日夜攻关,到一线人员的实地监测,再到服务团队的需求响应,每一份力量都在为 "抵御大震巨灾、守护生命安全" 而努力。未来,将继续以开放、协作、创新的姿态,在AI与地震科学的融合中,书写防震减灾的智能新篇。